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 第721章 流寇和藩王
    传旨的锦衣卫和太监走后,朱慈烺又开始考虑建立皇家陆军学院和皇家海军学院之事。</br>  如今大明将领在朱慈烺领导下已经年轻化,很多将领都都不到二十岁,年轻是他们的优势,也是大明的未来。</br>  可这群年轻将领又是从最底层打拼上来的,他们没有什么军事知识,完全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先进火器获得一场场胜利。</br>  必须要建立军事院校,培养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和先进的军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军事人才层出不穷。</br>  郑森现在已经是闽南侯,也是朱慈烺重点培养的未来海军大都督,郑芝龙掌握的水师未来要重整并入大明海军。</br>  那时郑芝龙如何安置,他肯定也不愿放弃手中权力和对东南海域的控制,一年上千万两白银的收入,谁都不愿意放弃。</br>  大明很快会开始征收商税,郑芝龙同样会阻碍大明海关收入。</br>  朱慈烺绝不会允许郑家和朝廷两支水师存在,更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征收过路费。</br>  让郑芝龙下岗,去皇家海军学院任校长,利用他丰富的海战经验培训海军将领,朱慈烺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安排……</br>  就在朱慈烺考虑如何安排郑芝龙时。小太监曹安进来禀告:</br>  “皇爷,李过等人到了!”</br>  “召!”</br>  朱慈烺头都没有抬,只说了一个字,曹安领旨,退出去宣李过他们进见。</br>  这是李过田见秀等人,第一次踏进大明皇帝居住办公宫殿,走进金碧辉煌的乾清宫,四人感觉腿肚子有些微微发抖。</br>  来到神武皇帝龙书案前,四人急忙跪倒拜见:</br>  “罪臣李过,拜见陛下!”</br>  “罪臣田见秀,拜见陛下!”</br>  “罪臣郝摇旗,拜见陛下!”</br>  “罪臣袁宗第,拜见陛下!”</br>  四人倒身下拜,昔日天不怕地不怕的流寇头目,此时在神武皇帝面前头都不敢抬,非常恭敬!</br>  朱慈烺看看四人,随后微微一笑道:</br>  “四位爱卿免礼,平身,以后见朕无需大礼,大明不是建奴蛮夷,曹安赐座!”</br>  四人急忙谢恩平身:</br>  “谢陛下天恩,臣还是站着回禀比较合适……”</br>  他们说的都是心里话,在神武皇帝面前,他们真的不敢落座,感觉还是站着比较舒服!</br>  朱慈烺淡淡一笑,并未勉强他们:</br>  “罪臣称呼不合适了,你们现在已经弃暗投明,乃是我大明将领,何罪之有,今日朕召见,有件事需要你们去做,如果能做好,朕升你们为副将!”</br>  四人急忙躬身施礼:</br>  “陛下请明示,臣等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br>  朱慈烺点点头,略微沉思片刻才说道:</br>  “建奴已灭,鞑子平定,大明北方威胁去除,百姓可安心度日,但南方还有高一功和李定国等作乱。</br>  不久,朕将亲征江南,以目前大明护国军的战斗力,本可一举荡平流寇,但朕念你们和高一功李双喜较不错,朕决定给他们一个弃暗投明的机会。</br>  明日你们四人前往江南流寇所占据之地,与李双喜和高一功谈判,若他们愿意弃暗投明,朕既往不咎,不会伤害任何一人,还给他们分土地。</br>  若他们不知好歹不听劝告,胆敢继续和南下的护国军顽抗,朕必将亲率护国军剿灭流寇,杀他们一個人头滚滚……”</br>  朱慈烺召见四人,就是让他们去劝降李自成那帮麾下,历史上李自成死后,大权在李过手中,李过率领义军继续抗击建奴。</br>  朱慈烺相信,李过有能力把这支队伍拉过来,至于李定国他们,朱慈烺准备派锦衣卫过去谈判。</br>  江南流寇数十万,他们又善于利用大山打游击,想击溃他们很简单,但想彻底消灭他们并不容易。</br>  流寇大多都是吃不饱饭的百姓,特别是李定国,刘国正,高一功他们这三批军纪不错,并未危害百姓。</br>  只要李定国他们愿意归顺,朱慈烺不会对他们大开杀戒,大明重建也需要他们……</br>  李过田见秀等人闻言大喜,护国军太强大了,若让护国军去对付高一功李双喜他们,肯定能秒杀他们。</br>  现在听到神武皇帝愿意招降高一功李双喜等人,李过四人能不开心吗?</br>  急忙再次躬身施礼:</br>  “谢陛下天恩,臣替高一功等人多谢陛下不杀之恩!”</br>  朱慈烺对他们轻轻摆摆手:</br>  “朕相信你们能做到,回去准备一下,明日一早带着朕的亲笔信出发!”</br>  “遵旨,绝不会辜负陛下期望,臣等该退……”</br>  李过等人急忙谢恩,随后退出乾清宫!</br>  离开乾清宫,李过才敢用衣袍擦擦额头上的冷汗,田见秀郝摇旗袁宗第同样如此,甚至他们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br>  别看神武皇帝年纪不大,但他不怒自威,给四人极大压力……</br>  ……</br>  神武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朱慈烺凯旋后第一次上朝,并在朝堂上任命孙传庭为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br>  另外还调卢象升,杨廷麟,李岩三人入阁。</br>  同时任命陈子龙为工部尚书,卢象升继续担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为左懋庚,礼部尚书杨廷麟,左都御史黄道周……</br>  这次历史性的大任命,并未出现不同声音,让朱慈烺也有些意外,开始他还以为会有几个不知死活的言官要开喷。</br>  现在看来,那些文官御史以及言官都是废物,他们完全被朱慈烺铁腕所震慑,为了小命,无人反对……</br>  内阁和六部尚书任命后,朱慈烺的压力大减,每天只要批阅一些内阁送来的奏书即可,这样朱慈烺就有时间去研究国策……</br>  时间过得很快,江南奏书像雪花般漂向内阁,可孙传庭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便去和神武皇帝商量,可神武皇帝总是一句话:</br>  “再等等!”</br>  孙传庭知道皇帝什么意思,他马上配合的将江南来的奏书统统压下,什么时候神武皇帝想看了,他再拿出来……</br>  神武二年四月十日,各地藩王开始继续来到京师,朱慈烺把他们全部都安排在信王府暂住,。</br>  让曹安交代他们,在京师可以随意走动,对藩王没有任何限制,吃喝玩乐随意,只要不欺压百姓即可,若一旦依仗亲王身份胡作非为,必定杀无赦……</br>  他暂时并未打算召见这些藩王,等所有藩王到齐后,朱慈烺再召见他们,到时他要让藩王们大出血……</br>  ……</br>  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没多久,就开始效仿前人大封藩王。</br>  他想以血缘关系作纽带,派自己的儿子们去镇守全国各地,指望这些得到分封的藩王在危难时刻拱卫京师安危。</br>  但精明果断的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奠基的这个封藩制度,却几乎成为大明朝提前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br>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临死留下遗嘱,让其长孙朱允炆接班成为建文帝,</br>  朱允炆上位伊始,就听从谋臣建议,为巩固皇权而大力削藩。</br>  结果削藩不顺,惹得其四叔燕王朱棣接竿造反,发动了所谓“靖难之役”,建文帝也因此丢了皇帝宝座。</br>  朱棣当上皇帝后,先是为了稳定局势而安抚各地藩王,随后竟下旨削去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让他的藩王兄弟们变成老老实实享受富贵的“地主”。</br>  他用意很明显:藩王可以有钱,不能有兵有势,想要学他那样造反“靖难”,绝不可以。</br>  明代的藩王分两个系列,朱元璋分封的儿子们算一个系列,朱棣及其后代皇帝分封的是另一个系列。</br>  但总的来说都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子孙后代。</br>  朱元璋一共分封了25位藩王,其余都是朱棣及其他的后代皇帝分封的藩王。</br>  除去绝嗣、撤藩和被迎入宫中为帝的,大明王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68位,追封20位。</br>  这其中有5位承继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br>  被追尊为皇帝的1位是兴王朱祐杬,因惹事非被废掉或无子而除封的计有29位。</br>  截止至崇祯十七年,共有33位藩王。</br>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是想让藩王们拱卫边疆和京都。</br>  朱棣从侄子手中夺位后,为防止别人效仿他,完全将藩王兵权剥夺,不再用他们拱卫京都。</br>  虽然藩王没有了兵权,但“世受皇恩”的优宠国策始终都在,朝廷一直用俸禄养着他们。</br>  “明朝诸藩,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俸禄。”</br>  这帮藩王爷太们被限制自由,未经皇帝允许不能擅离藩地,于是便疯狂繁衍人口,大肆兼并土地,就地敛财致富。</br>  明王朝历经二百多年传承,后期的王爷贵族达到数万人,而朱家有血缘的后代则繁衍到二十万左右。</br>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以藩王为首的宗室,已经成了国家巨大的财政包袱。</br>  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br>  另一方面,这些皇族宗室不但吃国家俸禄,而且还享有不纳税特权,因此都大肆吞并土地,致使国家收入锐减。</br>  此时,藩王们已经成了啃食王朝大厦的大嘴蛀虫,他们坐吃国家,毁掉基础,让朱元璋预想的千秋大业,尚不足三百年就蹦出了“截止符”。biqubao.com</br>  其实到明末崇祯朝时,藩王们的俸禄早就停了,崇祯国库都能饿死老鼠,哪里还有银子给藩王。</br>  尽管如此,藩王们依靠自家田地和商铺等,依然活的很潇洒,只是苦了一些封地偏远的宗亲,由于他们不能经商入军做官等等,很多宗亲被饿死……</br>  朝廷的腐败、藩王们的贪婪剥削,促燃了明末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起义军刀锋所指,自然是蜕变为剥削阶级的朱家皇族。</br>  处于明末乱世的一些宗室,也是左右为难。</br>  他们一不能养兵掌握军队,二不能随意离开藩地,只能坐以待毙。还有的是坐看朝廷笑话,不愿出一点财力支援军队镇压民变。</br>  崇祯五年,在河南南阳府袭封唐王的朱聿键,看到农民大起义陆续爆发后,向朝廷要求借兵3000前去参与镇压,崇祯帝怕其他藩王趁机叛乱而予拒绝。</br>  朱聿键一时兴起,便自行在南阳招兵数千,亲自寻找农民军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br>  朝廷因他违反祖制国法而降罪,把他废为庶人,囚居于凤阳老家。</br>  明末宗室中著名的福王和蜀王,在藩王中是数一数二的富贵。</br>  但当得知朝中有人要求他们把钱拿出来犒赏军队来抵御农民军时,这两位王爷立即变成了“铁公鸡”,干脆一毛不拔。</br>  虽然对付朝廷和地方官吏可以“耍赖”、“使横”。但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义军面前,藩王们就一文不值了,都落得人财两空。</br>  封地西安府的末代秦王名叫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朱存枢当了俘虏并被处死。</br>  封地太原府的名为晋王,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也是被俘虏后处死。</br>  封地开封府的为周王还行。在崇祯十四年冬,李自成率兵围攻开封时,朱恭枵贴出告示,宣称“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br>  这一招起了作用,使得李自成久攻开封不克,只好暂时撤兵。</br>  转年四月,李自成发兵再围开封,决河水灌城,淹死数万人,城终被攻破。</br>  而朱恭枵及其家眷幸运被明军救出,但不久忧愤死去,其孙南走,也死于广州。</br>  朱恭枵是藩王中比较有血性的一位,属于间接死于李自成之手。</br>  封地在大同府的代王,其始封祖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桂。</br>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马攻入大同,末代代王朱传?以及他的全宗都被诛杀。</br>  肃王,封地在兰州府,始封的祖辈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楧。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兵马进攻兰州府,末代肃王朱识鋐毫无防范。</br>  他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屈膝投降,但李自成毫不怜悯,下令将朱识鋐及全宗室全部诛杀。</br>  封地在甘肃平凉府的韩王,始封祖先是朱元璋儿子朱松。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平凉,末代韩王朱亶塉王府上下尽被屠灭。</br>  分封在彰德府的赵王,祖辈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燧。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彰德,末代赵王朱常?被俘虏后斩杀。</br>  崇王封地在汝宁府,这一支系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后代。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下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因朱由樻不从命而被杀死。</br>  沈王朱迥洪,封地在潞州府。潞州被李自成攻破后,沈王府即被屠灭。年纪尚小的朱迥洪被掳走,从此下落不明,恐是凶多吉少。</br>  庆王朱倬纮的藩地在宁夏,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宁夏时,银川府被攻破,朱倬纮被杀死。</br>  有关明末福王朱常洵的结局下场流传很广。</br>  福王朱常洵封地在洛阳,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br>  据传明神宗很喜欢此子,当时还打算把他被立为太子。只因群臣反对才作罢。</br>  明末之际,朱常洵作为崇祯帝的叔叔,曾显贵一时。</br>  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朱常洵,坐在福王位上,终日陶醉酒席,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威胁毫不在意。</br>  当时洛阳守城军民怒言:</br>  “洛阳王府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br>  这期间,有人劝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但视财如命的他,根本不理睬。</br>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府。福王朱常洵慌忙与女眷躲入郊外迎恩寺避难,但很快就被义军寻迹抓到。</br>  朱常洵实际是酒囊饭袋、软蛋一个。他见了李自成立刻跪地叩头求饶。</br>  传说李自成看着这个哭喊饶命的肥王爷,冷笑一声,令手下把他绑起来,脱光衣服里外洗净。</br>  然后弄来几头梅花鹿宰杀,与福王一同汇在一口大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供将士们享用。</br>  当然,这个只是传说,是否真实,也许只有李自成他们那帮人知道……

    三月,初春。</br>南凰洲东部,一隅。</br>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br>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br>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br>,。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br>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br>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br>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br>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br>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br>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br>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br>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br>那里,趴着一道身影。</br>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br>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br>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br>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br>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br>而少年如猎人一样,耐心的等待机会。</br>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br>,,。,。</br>
本文链接:https://www.wxc8.com/163_163333/7518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