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 第231章 猛人齐聚一堂
    朱慈烺当然知道李邦华清廉,见李邦华面露尴尬,他拍拍李邦华肩头笑道:</br>  “李卿不要误会,你入阁前任职于兵部不算御史,本宫知道你清廉,让你兼任左都御史目的,就是彻底整治都察院。</br>  本宫已经取缔御史风闻奏事,六科给事中也没有必要存在,希望内阁商量一下,给父皇上书废除六科给事中。</br>  只要有利于大明,你们只管放手去做,本宫乃是你坚强后盾,无论惹出任何乱子,本宫会帮你们搞定。”</br>  李邦华虽然是文官,因为一向耿直清廉,从不拉帮结派选边站,他只做有利于大明的事,曾被群臣孤立打击几度下放。</br>  皇太子监国后,他终于看到中兴大明的希望,本想在本职工作上尽最大努力为朝廷做事。</br>  不曾想竟然被皇太子保荐进入内阁,并成为大明内阁首辅。</br>  这让孤傲耿直的李邦华非常感动,他发誓誓死效忠大明和皇太子。</br>  今天皇太子在次将整治督察院的大权下放给他,让李邦华更加激动。</br>  他早就对那些嘴炮们厌恶至极,急忙拱手谢恩:</br>  “谢殿下信任,老臣绝不会辜负您期望,内阁所有阁臣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另外几位阁臣除杨嗣昌外也是朱慈烺保荐入阁,他们同样为朱慈烺马首是瞻,都对皇太子拱手致谢:</br>  “谢殿下天恩!”</br>  朱慈烺点点头,想到卢象升入阁之事,于是又说道:</br>  “流寇猖獗,东掳时常寇边,张凤翼自杀后,兵部尚书之职一直空缺,特殊时刻兵部不能无人坐镇指挥,你们看卢象升和孙传庭二人哪个更加适合?”</br>  李邦华和众位阁臣相互对视一眼,几个老大爷一时陷入沉思。</br>  孙传庭和卢象升都有能力胜任兵部尚书,他们任何一人能力都远胜张凤翼。</br>  可是孙传庭为人桀骜不驯,一旦上任兵部尚书很难控制。</br>  相比孙传庭在为人处世方面,卢象升显然更容易让几位接受,可是他们都想知道皇太子心中人选到底何人。</br>  在李邦华冯英程国祥等人陷入沉思之时,杨嗣昌的心里七上八下很是难受。</br>  在入阁之后他已经把目标盯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br>  以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了解,只要他主动开口,兵部尚书肯定是他囊中之物,可他不能毛遂自荐,必须要有官员推荐。</br>  前几天和几位内阁同僚有意无意提起过此事,可这几個老狐狸却假装听不懂,根本不提此事。</br>  今天听到皇太子说起兵部尚书之事,并推荐孙传庭和卢象升二位,杨嗣昌顿时感觉犹如五雷轰顶,头脑一片空白。</br>  片刻,李邦华拱手道:</br>  “殿下,孙传庭和卢象升二人都颇有能力,微臣认为卢象升更加适合兵部尚书,孙传庭性格有些孤傲,可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待改进。”</br>  见李邦华说话,其他几位阁臣急忙拱手附议:</br>  “殿下,李阁老言之有理!”</br>  几位说完,见杨嗣昌一直未表态,姜逢员拉拉杨嗣昌衣袖问道:</br>  “文弱老弟,你以为如何?”</br>  在姜逢员的提醒下,杨嗣昌猛然醒悟,为了给皇太子留下好印象,也为了兵部尚书位置,他急忙拱手道:</br>  “殿下,目前清剿流寇成为兵部重中之重,为了防止建奴趁大军剿寇时入关报复。</br>  臣以为清剿流寇可以分为三步走。</br>  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br>  于是杨嗣昌把已经认为完美的剿寇计划说了一遍。</br>  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br>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br>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br>  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br>  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br>  所以他主张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br>  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12万,其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br>  并增加饷银280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br>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认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br>  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br>  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br>  于是杨嗣昌向朱慈烺介绍,并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br>  其实历史上杨嗣昌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时也是如此做的。</br>  杨嗣昌首先秘密启动议和行动。</br>  崇祯十一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br>  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br>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br>  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br>  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br>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br>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br>  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br>  崇祯帝于当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br>  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br>  尽管杨嗣昌摆脱弹劾,但崇祯帝碍于群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br>  对和谈明确支持,方一藻、高起潜与满清的和议遂不了了之。</br>  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br>  皇太极见此情形,乃于崇祯十一年九月派兵大举入塞,对明朝展开惩罚性打击。</br>  由于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受到杨嗣昌和高起潜的见死不救。</br>  最终导致卢象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枢)。</br>  到崇祯十二年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br>  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

    三月,初春。</br>南凰洲东部,一隅。</br>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br>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br>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br>,。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br>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br>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br>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br>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br>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br>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br>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br>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br>那里,趴着一道身影。</br>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br>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br>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br>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br>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br>而少年如猎人一样,耐心的等待机会。</br>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br>,,。,。</br>
本文链接:https://www.wxc8.com/163_163333/7518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