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明话事人 > 第二百零二章 何用读春秋
    在围观的读书人眼里,目前很明显是扫地生占了上风。</br>  因为泾阳先生和扫地生的思路都差不多,都是抠出一个字眼,然后用圣人的思想进行编造.啊不阐释。</br>  泾阳先生抠出来的是全春秋经第一个“天”字,林扫地生抠出的是全春秋经第一个“王”字。</br>  在同一个模式下,扫地生只看到首句就参透大义,而泾阳先生第四句才参透大义,当然很明显是前者段位更“高”了。</br>  林大官人站在大成殿门口,单手提着扫帚,高手寂寞,四顾茫然的开口道:</br>  “说了这许多,诸君还是回去多读书吧,不要在这里徘徊了。</br>  若解经连我一个扫地生都不如,还能指望从圣人香火这里求来什么?”</br>  然后又对顾宪成说:“以后请不要再说什么你写的序文蕴含大道,还有什么序文道理压过诗词一筹之类的屁话了!”</br>  说罢,林泰来果断转身,就要离开月台,回到殿里。</br>  经义不是诗词,林泰来心里是没有底的。</br>  他虽然知道一些新奇的片段观点,突然拿出来一两点很能唬人,但他的经义学识并不是完整体系,而是碎片化的知识。</br>  与本时代浸淫数十年的那些学者相比,在深度和系统性上还差了不少。</br>  这就导致了持久力不行,如果进行反复辩驳和拉扯,根基浅积累少的缺点就会暴露无遗。</br>  回合数越多,这个缺点就越会被放大。</br>  所以对林泰来而言,装完了就赶紧跑是最佳策略,这叫见好就收。</br>  “慢着!辩经尚未结束,你想要逃走吗!”有人突然对林泰来叫道。</br>  这次开口的不是李三才,也不是邹元标,而是顾宪成本人了。</br>  林泰来实在是个很奇特的人,与林泰来对阵的话,如果缺乏经验总会上来就吃亏,比如刚才的李三才和邹元标。</br>  所以为了团伙的脸面,顾宪成不得不亲自出面了,至少他是一定经验的。</br>  本来林泰来可以装作没听见,溜回殿里。但顾宪成喊出了“逃走”两字,他就不得不停住脚步。</br>  林大官人对外树立的人设形象一直都是勇猛无畏,绝不可能被人看出“逃走”,那样会崩人设的。</br>  如果一个人的人设太成功了,就会导致这个人反过来会被人设绑架,这是所有世间名利客共同的悲哀。</br>  林泰来又问道:“顾先生还有什么指教?如果因为不服而喋喋不休,那就算了!</br>  在下在这里是为了以扫除敬拜圣人,又不是来与你们这些所谓的清流直臣做口舌之争的。”</br>  顾宪成见林泰来这个态度,心里就更明确了想法,林泰来可能真就是色厉内荏!</br>  算上今天,与林泰来直接打了两次交道,两次都有辩经,让顾宪成隐隐产生了一种直觉。</br>  林泰来的行为很像是一个搞偷袭的刺客,一击得手,绝不纠缠,立即远走高飞。</br>  辩经的时候,都是抛出一个新奇或者很有噱头的解读,将人打得晕晕乎乎的,然后立刻就走人。</br>  上次林泰来是这样,这次又是这样,让斗争嗅觉很灵敏的顾宪成起了疑心。</br>  他刚才就怀疑和猜测,这种仿佛“刺客”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底气的表现。</br>  就好比在历史上,派出刺客的一方往往大概率是弱势方,指望通过刺客来平衡强弱。</br>  所以现在这个时间,可能是经义刺客林某人最虚弱的时候。</br>  看到成功喊住了林泰来,顾宪成答话说:“自古以来,未闻辩经可以单方面说完后,立刻自称获胜的。</br>  伱说完了后,不等别人再说,就欲匆匆离去,又是什么道理?”</br>  林泰来无可奈何,如果只是一两个回合,还能靠着投机取巧的诡辩小胜一阵。</br>  但若打成了持久战,那可就要拼纯粹的功底了。</br>  就算他上辈子因为专业原因涉猎过经义,但如何能跟皓首穷经的古人学者相比?</br>  再说那会儿流行研究王阳明学说装逼,关于王学他倒是看过几本专著,其他的经书也不时髦啊。</br>  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顾宪成这个有名望的学者都亲自降低身段与自己撕逼了,不敢接更丢人。</br>  于是林泰来就只能硬着头皮答道:“本以为点出主旨就结束了,不知泾阳先生还有什么见教要补充?”</br>  顾宪成立即进入了大学者状态,张口就责难说:</br>  “你的解读固然精妙,但也不见全局,只参透了春秋经大旨的一半而已。”</br>  林泰来反驳道:“余以为,解《春秋》要先读《论语》,读其中《礼乐征伐》一章,便可知《春秋》之大义。</br>  只看首句的王字,便可知天下受命于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如何就不是春秋大义的全局?”</br>  顾宪成吃了一惊,贯通《论语》和《春秋》,用《论语》解《春秋》,这个思路很可以。</br>  但他逐渐进入了状态,此时能不假思索的回应说:</br>  “所谓无道,无论礼乐征伐自诸侯岀,还是自大夫出、自陪臣出,都是以道义责其下也。</br>  探本寻源,却都是从上之无道始,故而圣人有讽其上之意也。</br>  你看春秋只看到了天下受命于王,就以为哦得道,但却没有看到王受命于天!</br>  所以从天字就能明白,《春秋》为端本澄源之书也,所以告天下万世之为人君父者也。”</br>  林泰来说:“圣人笔削《春秋》之时,诸侯乱政,天子失御,君臣关系紊乱,天下为无道。</br>  故圣人以《春秋》匡正世人,震慑乱臣贼子,希冀拨乱反正,复三代先王之治,才是圣人根本之意也。</br>  开篇首句就是一个王字,还不能说明问题?”</br>  顾宪成说:“你说的都对,完全没错,但是不完整。</br>  我方才也强调过,你只体悟到了一半。</br>  在首篇的你所关注的王字后面,很快又在无礼之事中出现了天字。</br>  这正可以说明,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除了臣下作乱,还有天子能否率承天命这个因素!</br>  首先要有二者相加之意识,才能去参悟完整的春秋大义!”</br>  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顾宪成顿时感到思路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br>  感受到了学术顿悟的快乐,他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昂。</br>  情不自禁的转身朝着月台下方读书人们,高声道:</br>  “臣子篡弑僭政,为无道之象,算不得根本!</br>  因此论《春秋》,必须同时要寻及君王之本。</br>  圣人的春秋大义,除了对臣下行为匡正,还有对天子的道义规讽!</br>  由臣子而天子,由天子而天命,这才是春秋意旨之全局!”</br>  李三才也兴奋的叫道:“顾君高见!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备,方能成就一部《春秋》!</br>  天下之大源在于王,而王之大源在于天!</br>  首篇两字相加即可明义,真乃春秋大旨也!今日耳闻如此妙解,真不虚此行!”</br>  人群响起了一些欢呼声,显然是被顾宪林的解经倾倒了。</br>  还有人跟着李三才喊起来:“天下之大源在于王,而王之大源在于天!”</br>  顾宪成十分享受这种欢呼声,还有那一个个崇拜的眼神。</br>  感觉又回来了,这才是讲学的该有的样子!这趟国子监来对了!</br>  正当顾宪成打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增加的声望时,忽然视野里出现了一支可恶的扫帚,对着他晃了晃。</br>  扫帚的主人林泰来似笑非笑的说:“顾先生突然兴奋什么?辩经尚未结束,你就突然转身,莫非你也想逃跑吗?”</br>  刚才顾宪成强加过来的话,他基本上照搬着还给了顾宪成。</br>  顾宪成指着月台下的读书人,答话说:“辩经到底有没有结束,听听公论就知道了。</br>  看看别人的反应,你还有什么质疑?”</br>  林泰来反问道:“你说的这个春秋大义,我看到王字,只能算参悟了一半?”</br>  顾宪成便答道:“当然如此,有何疑惑?”</br>  主要是林泰来的解读太好了,想黑都黑不掉,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说是“一半”。</br>  林泰来驳斥说:“若以为由臣及君,再由君及天命为春秋大义,那么我看到了王字只能算一半。</br>  可是你开始也只看到了天字,同样只是一半,为何你又觉得自己赢了?”</br>  如果说心里话,顾宪成根本不想承认林泰来那一半,</br>  但还是那句话,他没有足够实力公开黑掉林泰来的见解,连武力驱逐都做不到!</br>  顾宪成指着台下的士子们,仿佛求证明一样说:</br>  “但全局之见解,却是我先想到的,也得到了诸君的认可。”</br>  林泰来又问道:“所以你认为王和天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体现春秋全局?”</br>  顾宪成得意的答道:“正是如此,也是我率先悟到的。”</br>  林泰来皱着眉头苦思,不知又想到了什么。</br>  李三才唯恐再出幺蛾子,主动上前替顾宪成分担压力。</br>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早了就是早了!不然礼数中为何要以早晚分前后辈?”</br>  林泰来叹口气,重新开口道:“可在下在功名方面,目前只是一个武生员而已。</br>  顾先生在辩经上面与一名武生员分高低、争早晚,又有什么意义?”</br>  顾宪成:“.”</br>  恍恍惚惚,不知为何就感到,自己刚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解经,似乎都是白费了。</br>  他真是吃饱撑着,才会和一名武生公开辩经!</br>  月台上的清流人物,集体陷入了沉默,思考起几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br>  趁着没有人抢话,林泰来提着扫帚,一个大踏步,直接蹿到了顾宪成的身边,与他并列而立。</br>  然后林泰来举着扫帚,对着月台下挥了挥,似乎很激动的说:</br>  “今日在下与顾君辩论春秋,不想我看到王,他看到天,各得一半心得。</br>  但组合起来便无可辩驳,就是由臣及君的全局大义!</br>  真是想不到,在下居然可以与名闻遐迩的学者泾阳先生并列,共同概括出了春秋大义的新解!</br>  每每想到顾先生以后讲《春秋》时,就会提到在下解读出来的一半大义,在下这心里就与有荣焉!”</br>  众人:“.”</br>  你林泰来有多么自大,才会将自己与学术名家顾宪成并列?</br>  可是从刚才的案例看,林泰来确实概括出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顾宪成的。</br>  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说是并列似乎也过得去。</br>  这时候当事人顾宪成回过神来后,立刻就醒悟到什么!</br>  林泰来出现在这里的真实目的,也许根本就不是赢了或者打倒自己!</br>  林泰来的目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碰瓷!更具体的说,就是拼命找自己碰瓷!</br>  输赢可能不重要,林泰来今天也许就没有胜负心,他只是一直挑逗自己,然后想方设法的碰瓷!</br>  忽然林泰来对众人发完了感想后,又抱着扫帚,对顾宪成行了个礼说:</br>  “今日与顾先生辩经,齐齐由一半而窥全局大模样,可谓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心中不胜甘畅,在此要谢过顾先生!”</br>  历史上的顾宪成可是只靠着讲学,就能名满天下的人物。</br>  而且顾宪成最精通的就是《春秋》和《易》这两本,所以讲《春秋》不可避免的。</br>  以后顾宪成再讲《春秋》,自己的名声没准就传播扩散一番,这波不亏。</br>  此刻竟然还有不明真相的天真士子在月台下叫道:“共解春秋,此乃佳话也!”</br>  林大官人笑容可掬的伸手延请道:“顾先生今日到此,想必是来给圣人献香的,请进!”</br>  但顾宪成却没有迈步的意思,脸色阴晴不定的站了一会儿。</br>  突然又转向台阶,拾步而下,头也不回的朝着大门方向离去。</br>  林泰来喊了几声后,也没有留住人,又看向左右,对李三才等人道:</br>  “你看这,辩经就辩经,他也没输,怎么还急眼了?”</br>  李三才等人齐齐冷哼一声,克制住了动手的欲望,同样头也不回的离去了。</br>  林泰来摇头叹气,挥舞着扫帚,慢慢着在月台上打扫了起来。</br>  口中还哼哼着唐人的诗:“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br>  其他读书人此时再看向扫地的林泰来,仿佛感到此人身上充满了神秘的光辉。</br>  这段本该一气呵成写完的,结果拖到今天了。好歹是完成了,求月票啊!!</br>  (本章完)</br>  www.yetianlian.info。m.yetianlian.info

    三月,初春。</br>南凰洲东部,一隅。</br>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br>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br>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br>,。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br>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br>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br>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br>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br>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br>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br>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br>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br>那里,趴着一道身影。</br>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br>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br>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br>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br>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br>而少年如猎人一样,耐心的等待机会。</br>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br>,,。,。</br>
本文链接:https://www.wxc8.com/149_149054/7209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