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 第443章 殿下可知未来诸事否?
    面对宋濂的慷慨陈词,朱肃微微一笑道:“宋师不必如此。”</br>  “效死自是不必,只是肃确有一事需要宋师援手。”</br>  “您学识渊博,遍通百家。既然我等想要重申孔子之遗志、再续先人之宏愿,自然需要一本如孔夫子所推崇的周礼一般的,能让天下儒生都推崇的中心思想来。”</br>  “然而正如方才刘先生所言,周朝之世,距今已有千年。天下间早已是沧海桑田,若是生搬硬套,贻笑大方不说,恐怕还要遗毒不浅。”</br>  “故此,我想请您以‘尊王攘夷,振兴华夏’为宗旨,参照周礼、历史以及诸多典籍,归纳出一篇能一扫如今我华夏学界颓丧之风,让我华夏儒生……不,让我华夏百姓都体悟圣贤之苦心、承先祖之壮志的著作出来!”</br>  “此著作,当如周礼论语,成为我华夏民族思想之脊梁,能让我华夏之民再次筚路蓝缕,开创出一个更伟大的华夏。”</br>  “我年纪轻轻,才疏学浅,实在难当这样的大任,思来想去,当今之世,也唯有宋师您这样的大才,能够承担如此重责大任了!”</br>  朱肃说完,起身整肃衣衫,无比郑重的对宋濂一揖到底。</br>  “这……这……”</br>  宋濂浑身震颤,连扶起朱肃来这件事都给忘了,他只觉得自己早已老迈的身躯,此时竟如仍旧年轻一般,被朱肃的这几句话撩拨的充满了斗志。</br>  写一本正本清源,一扫天下颓然的著作,作为华夏思想之脊梁,当代之周礼!</br>  以继往开来,再造华夏辉煌!</br>  这,这岂不就是一个学者,毕生最为向往的事吗?</br>  如果,如果自己真的继承三代与周初的诸多华夏先贤遗志,让诸多浑浑噩噩的华夏人就此觉醒,将大明缔造成历朝历代最为伟大的王朝……那么自己的功业,甚至会超越孔夫子,达到文人之巅峰!</br>  不如说,正本清源、继往开来,学文者最大的目标,不正是如此吗?</br>  “老臣必竭尽心力!”依旧没有去扶朱肃,白发苍苍的宋濂只是无比严肃的整了整自己的衣袍,依照华夏古礼,对朱肃作揖下拜。“殿下所欲成此书,乃天下自周礼来不曾有之书也。”</br>  “老臣愿意附殿下之骥尾!”</br>  “宋师高义!”朱肃赞道。</br>  自己确实,需要一个指导思想,来推动全体华夏子民投入到接下来轰轰烈烈的大变革时代。</br>  毕竟,接下来的世界变革是机遇,也是灾难。纵然自己打击了理学,但天下之迂腐夫子仍然数不胜数。纵使此时有老朱在,他们可能会一时蛰伏,但纵然有官方的打压,朝廷也管不了这些老顽固们暗中传播陈腐的理学思想,传承理学的火种。</br>  等几十上百年之后,老朱和自己这一批人死绝了,难保大明不会出一个不肖子孙解除了理学的禁令,让这个陈腐的学说死灰复燃。毕竟,对统治者来说,理学这样鼓吹“服从天理”“阶级固化”的学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br>  而且理学在百年的发展以后,已经有了足以让自己逻辑自洽的根基,而想要引领华夏子民放眼世界、对外开拓的朱肃,就必须也要有足够有信服力的核心思想。其实思想的传播与宗教十分相似,除了需要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教主”之外,还需要传教用的“核心思想”。</br>  特别是,这本核心思想不止是要用来忽悠普通人,还要有能让那些博览群书的儒家读书人认同才行,这样才能和早已根深蒂固的理学掰一掰手腕。</br>  “教主”这个职位如今是自己在赶鸭子上架,而“核心思想”则是暂时空置着。抛开远超时代的眼界,自己的文学素养究竟有几斤几两朱肃是再明白不过的,说不定连普通的秀才也比不过。如果让自己来编写作为指导思想的核心思想,那绝对是贻笑大方,既然如此,不如让熟读百家、对自己的理念颇为认同,又在学术界中甚有地位,且品德高尚的宋濂宋夫子来代为编纂。</br>  至于这本核心思想署谁的名字,他并不在意。送宋濂登上这个“立言”的圣人宝座,他也表示完全没什么问题。</br>  不过被朱肃扶起之后的宋濂却不这么想,他看着此时一脸高兴的朱肃,心中更是感动。已经数次领教了朱肃对儒学“超伦卓绝”的理解之后,他自然不会认为朱肃是真的因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所以才想让他来编撰这本巨著。</br>  他此时是觉得,自己这位学生是想要如自己所说的那般身体力行,去切实的实践先人走过的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艰难道路。</br>  而大公无私的,将这个能够名留青史的机会,让给了自己。</br>  “殿下放心,老臣绝不会让殿下之高义,就这么埋没。周公旦被奉为先贤,老臣,则必将殿下奉为不亚于周公的圣人!”</br>  老人家心中暗暗的想,同时,便拱手向朱肃告辞。</br>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查阅周礼的相关书籍,好将这一本可能会改变整个华夏格局的大明版“周礼”,给早日创作出来了。</br>  等宋濂走后,朱肃也略微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发扬理学的朱熹也不过是同进士出身,论及文学功底,宋濂的水平未必就弱于朱熹。只是朱夫子这个人比较敢想,有了自己的一套说法,然后借用在圣贤经典之中牵强附会的方法,将自己的思想包装之后发扬光大了而已。</br>  宋濂本就是一方大儒,又有他们这些老朱家的人在后面支持,起点不知比朱熹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现在又有了自己灌输给他的一套思想,要想在故纸堆之中复原出一套大明版的“周礼”出来,也并没有什么做不到的。</br>  一旁也听得热血沸腾的刘伯温也借喝茶平复了一下情绪,他抬眼看着朱肃,越发感觉这位殿下果然所谋甚大。见朱肃的眼神也看了过来,于是刘伯温顺势笑道:</br>  “殿下请宋兄是想让他著书,不知请臣前来,又是有何事相托?”</br>  “确实也有一事。”朱肃轻咳了一声。“拜托刘先生的事亦极其重要,丝毫不亚于宋师。”</br>  “本王,想请先生您屈尊担任国子监教谕一职。”</br>  以堂堂伯爵之尊,担任区区一个国子监的教谕,这确实是屈尊、甚至是近乎侮辱的一种安排,与宋濂“立言”的重要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正当朱肃已经准备好向刘伯温解释,为什么教谕这个职位会如此重要的时候,却没想到刘伯温只是微微一笑,道:</br>  “殿下有命,老臣自无不从。”</br>  “只是老臣始终心有一惑,望殿下能为我解惑。殿下若能坦言相告,老臣三尺微躯,必为殿下鞠躬尽瘁,如何?”</br>  鞠躬尽瘁?朱肃眼睛微微眯起。刘伯温这话说的可太重了,这简直就是在明示即使自己想要争夺太子之位,他刘伯温也会倾力支持一般。到底是什么疑惑能让这位智者如此在意?于是朱肃试探性的道:“先生且问,但凡能言之事,肃必知无不言。”</br>  “呵呵。”听出了朱肃话语里的机锋,刘伯温微微一笑。他也不指出朱肃话语里故意留下的后路,只是开门见山的问道:“敢问殿下,可习得谶纬之术否?”</br>  “谶纬之术?”朱肃皱起眉头。“谶纬之言,迷蒙模糊,不过任人猜测,不足取信。”</br>  “本王崇信的是科学,坚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来不会去信此等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学问。”</br>  作为同样神神叨叨的理学的掘墓人,谶纬这种学说就是自己所必须要坚决抵制的,因此朱肃这话说的十分斩钉截铁。</br>  “那老臣且换个问法。”刘伯温不急不躁,只是缓缓继续说道。</br>  “那么,殿下可是能够知晓……未来所发生诸事?”</br>  (本章完)</br>  www.yetianlian.info。m.yetianlian.info

    三月,初春。</br>南凰洲东部,一隅。</br>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br>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br>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br>,。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br>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br>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br>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br>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br>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br>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br>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br>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br>那里,趴着一道身影。</br>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br>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br>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br>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br>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br>而少年如猎人一样,耐心的等待机会。</br>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br>,,。,。</br>
本文链接:https://www.wxc8.com/138_138705/7510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