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四百九十四章 穷寇必追
    宁彤不想当笼中鸟?</br>  那也要看是金笼子还是铁笼子,如果是皇宫这座金碧辉煌的笼子,进去了能当皇妃,可真不是谁想去就去的。</br>  张周对朱凤的话不以为然,不过对于这对曾经小夫妻的相处方式,他还是觉得很新鲜,难得在这时代还有理解女人的男人存在,虽然这种“理解”,其实是建立在非一般关系的基础上。</br>  大概是闺蜜情深吧。</br>  张绿水和小长今上来敬茶,张周也没多加指点什么,还未等二人退下,门口就有动静传来,刘贵立在门口给张周打个眼色。</br>  张周道:“知节,你看我可能有客人要接待,就先不多陪你了。你们两个也下去吧。”</br>  张绿水似乎本来是准备了“节目”的,或者说是,最近好不容易见张周一次,总要发展一下“红颜祸水”的能耐,试着去让张周接纳她,并让她有机会染指戏班之外的权力。</br>  可惜……</br>  “没事,我先用饭。”朱凤道,“张兄不必管我,我吃完你没回来,我就先走了。”</br>  张周笑了笑。</br>  朱凤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也不是那种狗皮膏药,不过这会让他觉得有点亏待朋友。</br>  但张周再仔细瞧了一下朱凤,心说虽然自己发迹也算是朱凤给带路出来的,但彼此之间互利互惠,没有谁亏欠谁的问题,剩下的相处方式,那就是怎么自在怎么来了。</br>  大概朱凤自己也不喜欢那么多束缚人的繁文缛节。</br>  ……</br>  ……</br>  戏楼二楼一处特殊的包间内,李荣带着笑容,身后跟着牟斌。</br>  东厂和锦衣卫两大头目同时出现在张周面前,也让张周明白事情应该不会太小。</br>  “两件事。”李荣做了开场白,“陛下给曾在辽东的任良、张玉,都定罪了,任良发配江南,而张玉,诛!其二人党羽,论罪行轻重,或革职为民,或抄家,或降职、不纠。”</br>  一直悬而未决的辽东案,暂时算是告一段落了。</br>  张周本来就没怎么用心,所以他对于皇帝怎么惩处这群人,也没什么特别的看法。</br>  张周笑道:“李公公现在也要过问此案了?”</br>  以张周的意思,此案之前牵扯到了韦彬甚至是司礼监其他人,你属于回避之人,现在案情有结果的时候,你却跳出来了,难道是因为这次的惩罚算是“从轻发落”,伱对韦彬他们也算有了交代?</br>  李荣道:“钦定的案子,咱家只是来给先生传个话而已。先生调查此案,也算是劳苦功高。”</br>  “不敢当。”张周道,“没出什么力,不都是锦衣卫的人在查吗?”</br>  牟斌只是抱拳拱手,没说什么。</br>  李荣马上改换了笑颜,道:“第二件事,涉及到西北战事,石沟城的战事已经有结果了。”</br>  “是吗?”张周道,“是出了状况?为何不上来就说呢?”</br>  言外之意,这么大的事,你应该放在辽东案之前说啊,怎么能放在后面呢?</br>  李荣赶紧道:“先生误会了,正因为是战果斐然,这才放在后面说,要是有什么大的偏差,咱家还不赶紧跟您请教?先生也不必多虑,陛下今日并未有召见您的意思,明日一早……朝堂上说便可。”</br>  随即李荣拿出了由朱祐樘交给他,再由他转交给张周的奏疏,分宁夏和陕西,上了两道。</br>  第一道是杨一清的奏捷公文,还有陕西监察御史施翰以及刚从山东右布政使调任陕西左布政使的王珣所上的佐证公文,将石沟城一战的战果做了大致的总结。</br>  李荣道:“杀敌一千余,加上之前花马池一战,已经过两千了。此战可说是大获全胜。”</br>  张周皱眉道:“始终还是不尽如人意啊。”</br>  李荣笑容有些尴尬。</br>  关键时候,还是要替皇帝吹吹牛逼的,就算只杀了两千,那也是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了,简直可以把“孝宗”变“武帝”的大事了,可到了您这里……轻描淡写说不尽如人意。</br>  既然不满意,你怎么不自己上呢?</br>  李荣一边在腹诽,一边笑道:“自然比不上张先生,还有新建伯,这次只能说条件有限。陛下在得悉保国公所部一直迁延不进,错失了扩大战果的机会,也是非常愤怒,要不是顾念到现在战事未休,或就直接卸了保国公的职位。”</br>  张周道:“保国公没上奏吗?”</br>  “呵呵,没有。”李荣回答也直接。</br>  本来归朱晖调遣的各路人马接近五万,这一战应该由朱晖来主导,结果两场大战下来,朱晖全都是局外人,连李荣都知道,朱晖以后这是混不下去了。</br>  “对了先生,永康长公主府的那位崔驸马,这次可是受到了杨中丞的极力推崇,他以四百将士领兵杀退近万鞑子,并斩获数百首级之功,如此威势堪比当年的冠军侯,要不怎么说还是先生您慧眼识珠,一眼就把他给叨中了呢?”</br>  李荣提到这里,大有为张周出一口气的感觉。</br>  因为前日张周去清宁宫时,李荣跟萧敬都是立在一边,也都听到了当时的对话,也知道永康公主在胡搅蛮缠。</br>  这下不用缠了……</br>  以后崔元想在军中混,还不是要看张周的脸色?</br>  现在你是立了功劳,战机是张周给的,如果只是個虾兵蟹将,你完全可以不在意张周是否给你资源,但以后还想封侯拜将,甚至成为大明军中赫赫的人物,那就非要张周力挺不可。</br>  臭鱼烂虾都能给你培养成材,甚至被人夸赞跟霍去病相比,没了张周的支持那你屁都不是。</br>  张周道:“大概是鞑靼急于撤兵,让崔驸马和襄城伯他们捡了便宜吧。”</br>  李荣笑道:“怎能如此说呢?一切都是先生您布置得好,陛下在得悉此事之后,高兴坏了,拍着桌子说,这世上就算是不信谁,也要信先生您的眼光,之前就不必说了,就说这次所用到的几个人,都可算是撑住了大明将士的精气神,以后各边镇能用到的人越来越多。”</br>  张周赶紧摆摆手道:“我只是提了提,还是陛下任人唯贤。”</br>  “那还不是要先生您先把他们发觉出来?”李荣道,“就说这崔驸马,少了您……他……再有本事,那也没法出头。还有,但凡是经过您提点的,就算只是一般的良驹,也能成为千里马。您可真称得上是大明的伯乐了。”</br>  张周道:“李公公,你这是把我捧到天上去了,不敢当啊。”</br>  李荣继续笑着,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在拍马屁,反而拍得很高兴。</br>  那也是因为他从开始站队就站对了,完全不用跟萧敬一样还担心被张周排挤,或者是在皇帝那失宠。</br>  “本来陛下要赏赐给先生一些东西,但还是一样,此战还未结束,鞑子只是撤走,或是如先生所说的,还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或许后续还有战事发生,到那时……再斩获一些功劳,到时陛下定然会一并赏赐的。”</br>  李荣还替皇帝说和了一下。</br>  张周道:“赏赐什么的,都是身外之物,我一介寒儒,这才多久,就已有今天,还是要感念陛下的提携。”</br>  李荣笑道:“所以说啊,这世上,要先有陛下这样的伯乐,才会发觉到先生这般的伯乐,陛下用好先生一人,由先生驾驭军中将领,战场上那就无往而不利了。”</br>  这话听起来不错,但张周觉得,这是在提醒我,让我小心点,以后别擅权?</br>  换做是萧敬说这话,张周肯定会往这方面想。</br>  但要是李荣的话,张周就没那么多顾虑,主要是因为李荣的年岁在那摆着,且李荣此番重新回到皇宫当差之后,就一直小心谨慎,李荣暂时还没看出有刻意与他针对的迹象。</br>  虽然从道义上来说,这群太监基本上都是站在皇帝一边的,别指望他们会对一个文臣真心真意。</br>  “先生,咱家只是来提这两件事。”</br>  李荣看时候差不多,也马上要告辞回去,“明日一早,午门之前,咱家会亲自引先生入宫,也会派车驾过来,先生明日早朝之后会被召见,先生有什么事的话,也先推一下。”</br>  “嗯。”张周点头。</br>  战事又过了一个关节,石沟城一战跟花马池一战一样,都是个不大不小的胜利,换了以前肯定这就是绝对的滔天大功了,但现在跟以前不一样,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对于胜利的期待值都更高。</br>  张周知道,来日朱祐樘肯定还会揪着战局发展方面,问询于他。</br>  ……</br>  ……</br>  李荣先回去了,而牟斌则没着急走。</br>  牟斌过来,主要是将辽东案的卷宗给张周带来,名义上张周可以主持此案,但其实都是厂卫的人在负责,张周最后看看宗卷,最多是做到心里有数。</br>  张周道:“我并不在三法司中,要过问此等事,力不从心。”</br>  牟斌恭敬道:“先生您为兵部尚书,且入值上听处,辽东军务之事,关乎到大明军中的安稳,不由您过问,谁又合适呢?”</br>  牟斌是识趣的。</br>  别看锦衣卫在整个大明都很牛逼,但在弘治朝,锦衣卫还真是到了一定程度上夹着尾巴做人的地步,不在于别的,就在于朱祐樘对于厂卫体系并不太倚重,也因为朱祐樘太好说话了,跟大臣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性格也随和。</br>  这助涨了文臣直谏甚至是顶撞皇帝的气焰。</br>  但这可不能说厂卫就是摆设。</br>  现在皇帝跟文臣之间有了嫌隙,厂卫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牟斌这样的聪明人自然明白,锦衣卫重新得到重视,那完全是占了皇帝倚仗张周的光。</br>  要不是皇帝跟张周站在一道,跟文臣产生了隔阂,需要用到厂卫来压制文臣的势力,那他们锦衣卫估计现在还在喝西北风呢。</br>  “此案涉及到的钱财不少吧?”张周顺口问了一句。</br>  牟斌道:“从张玉、任良,再到地方上一些将官,起获的财货等,折合白银在十五万两以上。”</br>  张周琢磨了一下,在明朝中叶,美洲白银还没大笔流入之前,十五万两白银的确也不少了,毕竟弘治时期白银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但要再过个几十年……贪官只贪个十几二十万两的,估计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br>  这还整个是个窝案呢,才这么点。</br>  “这批都已经补充到辽东军需去了。”牟斌道,“是陛下下的旨意。”</br>  张周道:“不用跟我说,户部的事,我不管。”</br>  牟斌补充道:“此事陛下也未跟户部打过招呼。另外还有案犯数人,有被下狱问罪的,是否被宽赦,还要等陛下下旨,至于案犯张玉的家眷则被发配流放。”</br>  “嗯。”</br>  张周点头。</br>  他明白,牟斌跟他说这个,其实是想让他在私下与皇帝召见时,跟皇帝把案子给提报了,锦衣卫在查案中必定有很多见不得人的手段,收受贿赂或是暗中有不法的,必然也不少。</br>  牟斌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就算再约束手下,也避免不了手下在这种窝案中揩油。</br>  他跟张玉无冤无仇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干什么斩草除根的事。</br>  张周又在想,如果朱晖落到他手上,一定有朱晖好瞧的。</br>  朱晖倒不至于说论死罪,但要是此战中朱晖接下来再没什么表现,爵位到他这一代可能就到头了,在如此优胜劣汰的时候,皇帝已经发现了一个个的领兵人才,而那些仗着祖上军功留在军中的所谓的老臣,只会被淘汰。</br>  也会给这些人一定的机会,可要是机会把握不住,像朱晖这样表现拉胯,革爵都算是轻的。</br>  ……</br>  ……</br>  宁夏。</br>  灵州所以北夏家堡,此处距离黄河尚且还不到三十里,在杨一清领兵抵达夏家堡时,但见堡垒满目疮痍,鞑靼人用雷霆手段把土堡内的大明守军给逼退,又没有占据夏家堡,而是继续往北准备强渡黄河。</br>  此时已经是连日行军三天三夜之后,即便跟上来的只有骑兵,有马匹或是车驾载着,可将士们早就已经是疲乏不堪。</br>  郭鍧亲自来找杨一清诉苦:“大人,沿河能渡河的地方,船只早就已经焚毁,鞑靼人照理说是无法强渡的,如今虽不是黄河的春汛,但临近夏天河水也不少。”</br>  杨一清道:“若是鞑靼人搭浮桥,或是用羊皮筏呢?”</br>  跟过来的镇守太监,红着双眼的张僩提醒道:“杨军门啊,咱实际一点,鞑靼人再凶悍,也没法把河水给断流吧?要是靠木筏,他们有好几万人,那要运到什么时候?”</br>  “过了河,有办法阻截吗?”杨一清将问题抛出。</br>  郭鍧道:“北边虽已临近宁夏卫,但能带出来的兵马,之前都已经调出来了,各卫所留守人马不多,甚至在镇城内也不过才留守有两三千,且基本都乃是步卒,若以他们来阻截的话……”</br>  杨一清打断郭鍧的话道:“到如今,我们是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要是让鞑靼人这么撤走,跟让他们全身而退有何区别?你们不会就满足于眼前的战果了吧?”</br>  郭鍧无言以对。</br>  鞑靼至少三万骑兵,到目前杀死不过两千多,而得到的脑袋也不过才两千。</br>  鞑靼人用十分之一的战损,从大明境内撤走,等于说在大明境内肆虐一番,看起来大明这边的战果还不错,但若是以之前王守仁在草原上所取得的战果来说,这成绩……简直不值一提。</br>  张僩道:“那可是鞑靼小王子,不比寻常,杨军门还是莫要勉强将士们了。不如就留在夏家堡内休整一夜,明日再追也不迟。”</br>  “报!”</br>  正说着,有传令兵到来。</br>  杨一清做个手势之后,传令兵大声道:“襄城伯派人来知会,其已在西北八里处驻扎,随时可以进兵,阻隔鞑靼北渡黄河。”</br>  杨一清看了看郭鍧和一些不太说得上话的将领,道:“听到了?连襄城伯都已经带兵跟上来了,不用说,武安侯必定也是紧随其上,这会我们连他们都不如了?”</br>  张僩道:“咱都经历了几战,行军比他们更长,将士们更加疲乏,从石沟驿与鞑靼人交战之前,将士们就没得到休整,如果这么打下去,非出事不可。”</br>  杨一清很执拗道:“要是不打,那我们都会出事。”</br>  “这……怎么还说不听了?”张僩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没必要再去冒险。</br>  鞑靼人既然要渡河北上,那就放他们去,就算过去之后还是大明的疆土,大不了继续施压,让他们退兵就是了。</br>  何至于要跟鞑靼人玩命到底呢?</br>  张僩道继续道:“穷寇莫追,他们会殊死一战的,咱已经没法打了。保国公到现在还没影呢。”</br>  本来他跟杨一清商量的,是等朱晖来了,然后各军配合,将鞑靼人合围。</br>  结果张延龄所部没跟上,朱晖和另外几路出征河套的人马也没跟上,陈锐没跟上,甚至连杨一清自己所部中的步兵也没跟上,只有李鄌和郑英的两路人马跟来了,而现在张僩又知道这两路人马不过各才两千骑。</br>  这要跟鞑靼人决战,情况比石沟城还要糟糕。</br>  毕竟这边的火器数量已经很少了,等于是说要跟鞑靼人进行一场肉搏战,而鞑靼一边的弓弩损失却很少,或者说鞑靼人还没机会发射呢。</br>  就算是近身肉搏,比刀枪剑戟,大明将士这边显然也不占优势。</br>  杨一清道:“焚毁船只太草率了,应当派出一路,从上游渡河,趁鞑靼人渡河立足未稳,袭之!然后我中军在其后而上,定能取胜。”</br>  张僩道:“若是咱还有二百门炮,每一门炮都有足够的炮弹,那杨军门所说的,还有可能。但现在哪还有?”</br>  杨一清厉声问道:“那就看着鞑靼人北渡黄河之后,扬长而去?如今他们不走河套之地,将意味着此处将是最后阻截他们的机会,过了这里,还有何处能阻碍他们北上之路?靠关隘从内防住吗?”</br>  张僩不回答。</br>  杨一清继续质问道:“他们北渡黄河的目的是什么,你们看不到?从这里过去,将是宁夏左右中屯最肥沃的土地,百姓都未得到妥善的安置,牛羊牲口诸多,难道就让他们掳劫了人畜财货,这么取道北上,让我等望尘莫及?”</br>  郭鍧握紧拳头道:“鞑靼人果真凶险!”</br>  张僩瞪了郭鍧一眼,心说,你不是来劝说止战的吗?怎么现在好像还义愤填膺起来?</br>  随即张僩便恍然过来。</br>  郭鍧作为宁夏总兵,跟周围的将领一样,在宁夏本地都是有产业的,这些军户的家眷、亲朋好友,甚至是土地和部曲,基本都在宁夏卫周边,也就是都在黄河北岸。</br>  而杨一清所形容的状况,恰恰是本地将士最不愿意看到的。</br>  只有威胁到了自己切身利益时,他们才能转变观念,在这种可战可不战的时候,决心跟在杨一清身后,完成这种看似处境艰难的遭遇战。</br>  张僩道:“无论就这么袭上,还是对岸阻截,鞑子都是背水一战,他们穷途末路必定是拼死不退,也无路可退。杨军门,你可三思啊,有前两战的功勋,你前途无量,莫说你前程,你可别把自己的命葬送于此。”</br>  杨一清道:“我既奉皇命巡抚于宁夏之地,则必要担起守御一方疆土之责,莫说如今我军连战连捷,即便如今我们是穷途末路,也无道理在大明子民期望中退缩。诸位,今夜便战!无论事成与否,你们都不负身上这一身战袍!”</br>  ……</br>  ……</br>  杨一清随即下令继续进兵。</br>  还没走出多远,就得知消息,说是隔壁李鄌所部来了特使,要跟他商议进兵之事。</br>  “这种时候……”杨一清显然不喜欢被别人左右想法。</br>  你李鄌好大的野心,你带两千人,就想指挥我麾下七八千骑兵?我还是宁夏巡抚,你是什么?</br>  武勋还想跟大明的文臣争夺战场指挥权?</br>  “大人,来的是崔驸马。”等手下人一报来人的名号,杨一清瞬间提起一些兴趣。</br>  “嗯。”</br>  杨一清收了收马缰,让人把一个火把递过来,随即道:“他能连夜而来,也算是有勇气。让他靠近过来,边策马边谈。”

    三月,初春。</br>南凰洲东部,一隅。</br>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br>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br>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br>,。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br>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br>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br>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br>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br>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br>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br>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br>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br>那里,趴着一道身影。</br>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br>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br>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br>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br>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br>而少年如猎人一样,耐心的等待机会。</br>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br>,,。,。</br>
本文链接:https://www.wxc8.com/136_136051/75097659.html